close

攝影技法

電視攝影,除了具有一般照相攝影基本的表達和創作功能以外,它最大的不同在於連續鏡頭、動態攝影、圖文合成的運用以及聲音配合等功能。

這些功能在互相搭配後,可產生多元性的表現手法,因此運用這種組合的機能,來敘述事情,有正面的效果,也可以故意作反面的應用。

電視攝影的方式基本上分為︰

定位的靜態攝影

人物、景物雖有動態,鏡頭則完全不動。這種固定構圖拍攝法,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法。

固定位置的運鏡攝影

攝影機身固定在一個地點,而運用上、下、左、右搖動,或鏡頭的伸縮、變化焦距等拍攝手法。

機動的攝影技法

是將機身放置於滑輪推車或行走的攝影器材上,作左右推移、上下昇降。迴轉中及行進中的攝影,最常用在主觀的鏡頭、快速動作跟拍、郊遊旅行的車船上,容易產生強烈的動感與參與感。

跟拍

跟隨人物同步移動,而保持一定距離,讓主題人物不動,而背後景物移動的拍攝手法。

靜態攝影的技巧

靜態攝影

電視攝影的運用是非常多元化的,隨著情境的不同,有時單純的靜態攝影反而勝過動態攝影。因為動態攝影如果移動不恰當,會使觀眾感覺到鏡頭後面有攝影師的存在,而打破了故事的情境,特別是在客觀鏡頭或是某些寧靜情節的演出時為然。以整場景物為主題,若要營造氣氛時,就適合採用靜態攝影。

變焦的運用

變焦是指利用長鏡頭或淺景深,轉變兩個不同目標物的焦距,在景深較淺的情況下,焦點的變化較明顯。

運用的方法有︰

FOCUS IN

將主題物的焦距由模糊轉換到清楚,讓觀眾從一片模糊去察覺影像逐漸清晰的主題。

FOCUS OUT

焦距由清楚演變到模糊,使主題消失在一片朦朧中。

以上兩種情形,除了表現出現實與虛幻間不同的轉變外,也使得觀眾在潛意識上,感覺到時空的變化,特別適用於進入夢境、沉陷回憶或感性敘述的場景中,可作出柔美的效果。

FOCUS TRANSITION

在同一個畫面中,同時容納遠近不同的主題時,可根據導演欲呈現的前後來調整焦距變換的手法。

焦點的變化能提供暗示的功能,讓前後之間的關係含意,一切盡在不言中,並增加了前後兩主題間的戲劇張力。

 

定位的運鏡變化

搖鏡

搖鏡是指機身在定位不動,而用鏡頭搖轉來拍攝的方法。這些方法會形成強烈的表現力。

搖鏡的理由

所謂搖鏡,就是指鏡頭由一主題搖到另一主題;觀眾的視覺重心也隨著鏡頭移動而凝聚。

因為搖鏡時,畫面所呈現出主題的先後順序,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其間微妙的關係,所以搖鏡的重點,即在於攝影師在拍攝前,必須先找出搖鏡的理由以及主題先後的順序,再決定要從哪個主題開始,哪個主題結束,來表達出敘述的關連性。

在沒有構思完備,或決定目標物前,攝影機不要在景物間任意搖來搖去尋找目標。

搖鏡分為兩種:

主述式搖鏡

這種形式鏡頭並非跟隨人物的行進移動,而是以鏡頭瀏覽全景場,向觀眾介紹人物、景物的關係。

這樣的敘述方式,能勾起觀眾想一窺究竟的好奇心。同時也傳遞了導演欲表達的意念。

通常遇到寬闊無際的大草原、浩瀚無垠的大沙漠等場景時,主述式搖鏡的手法尤為適合。

但搖得太快很難看,太慢又太無聊,因此什麼氣氛的景,用什麼速度來搖,要快慢適中。

跟拍式搖鏡

選定一個主題目標物,例如人物、汽車或動物等,然後鏡頭跟著他的一切運作來移動,讓觀眾能目不轉睛地盯住主題物,此即跟拍式搖鏡。

搖鏡手法

TILT

分成TILT UP, TILT DOWN兩種。鏡頭向上或向下拍攝主題不同,所營造出的效果就截然不同。鏡頭的先後順序也就是主述的順序,具有很強的聯結功能,給觀眾很大的隱喻及暗示。

PAN

PAN是指在左右兩主題間橫向的搖攝,而這兩主題間有相當關連性,或同屬一整體景物的兩端。

搖鏡的技術

除非跟拍主題,或介紹廣大的場景,否則搖鏡多半採用兩點連接的方式拍攝。

兩點式原則

搖鏡要有頭有尾,各有主題,不要在半途開關機。因此必須預先想好主題的先後關係,兩端各有一完整的構圖、畫面,不要無題之處開始;也不要結束在無題之處。搖鏡的鏡頭,必須先拍靜止畫面進入搖動,再由搖動進入靜止,不得在搖動的半途才開拍,也不在搖動進行一半時就關機停止。

中間的關連性

搖鏡時應注意兩端主題中間的關連性,避免中途空白,也不要半途停頓。

不回頭、不連用

搖鏡時要把握「不回頭、不連用」的原則,在主題兩端間拍完即可,別因中間有其他的發現,而又回頭尋找,也不要連續拍攝幾個搖鏡,然後接在一起。

快慢適中

搖鏡的速度要注意快慢適中。不同的主題,搖鏡的速度也就不一樣,要以觀眾恰好能夠認知的速度來進行。搖鏡太慢,使觀眾不耐煩,而速度太快又令觀眾目不暇給,且無法秀出導演真正的意圖,及主題物的相關性。

角度有限

搖鏡主題兩端的角度不要超過九十度以上,鏡頭角度亦不得回轉過大,甚至回轉一圈,以免造成畫面視覺混淆的現象。尤其要注意的是,鏡頭的轉動是靠持機者腰部的力量,而非單靠手部的轉動。

順動向搖鏡

拍攝有動向的景物,應儘量順從動作的方向拍攝,避免逆向而搖。

ZOOM

利用ZOOM鏡頭,可以作畫面大小伸縮的變化。

ZOOM是以調整鏡片前後的關係,來改變畫面取景的大小,實際上是向著畫面的中心點所做的平面縮放,並非把鏡頭靠近物體去拍攝。

ZOOM和搖攝、PAN、TILT等相同,具有強迫引導觀眾觀看指定重心的功能,會引起觀眾的期待和注意。因此需要有頭有尾,而且頭尾要有關連性、對照性,才有使用ZOOM的必要。

ZOOM手法

ZOOM IN

ZOOM IN是由寬廣的畫面,向著鏡頭中間要強調的重點加以集中放大,頭尾的畫面有關連性,多半以放大後之特寫為表現重點。

ZOOM IN的過程中,也要隨需要改變構圖,否則只會放大中心部位,可能會切掉了重要的頭、手等部份。

ZOOM OUT

ZOOM OUT是先拍主體的局部特寫,加以強調,造成震撼。再反向引述其外界關係。因此ZOOM OUT正面的使用法,可以先強調特點,拉出以後看到相關或類似的環境。由於ZOOM OUT時,只先看到局部,未看見全景,可以在拉開後故意看見反面含意的景物,來做出乎意料的驚人手法。

ZOOM的技術

  • ZOOM之前先對焦。
  • 一邊ZOOM,一邊要修改構圖。
  • ZOOM不要連續使用或用得太多。
  • ZOOM的兩點式原則:
  1. 不逆向往返。
  2. A、B兩點頭尾的構圖都要有意義。
  3. 不要在ZOOM的動作中間停頓一下。
  • ZOOM最好配合動作,同步開始,同步停止。
  • 前後要保留緩衝的長度。
  • ZOOM的動作不適合連續使用,在拍攝中如無特別動作變化,更不要忽然ZOOM IN或ZOOM OUT。
  • 在固定的拍攝畫面片段中,不要忽然ZOOM IN或ZOOM OUT來改變大小。

機動攝影

移動攝影機的機身來攝影就叫做機動攝影。

電視攝影是單平面形式,所以沒有立體深度感,只有在機身邊拍邊移動的情況下,才可以看出景物間前後上下的關係。特別容易表現出像原野、麥田、大型工廠、牛馬成群等廣大空間的場面。

機身移動的攝影與一般搖鏡不同,在移動當中,觀眾會感覺身歷其境的主觀視野,因而感覺到自己是劇中人。

運用機動攝影使機身跟隨主題人物移動,可以將人物保持在近似的距離和不變的大小,可以加強戲劇的注意力,延長在畫面中表現的時間。

除了跟隨運動主題的情況外,機動的攝影方式,也要掌握一次完成和有頭有尾的原則。

有頭有尾的原則,可以從停止間開始攝影逐漸起動,在逐漸起動到了適當的長度或位置後,漸漸停止來拍攝結尾的構圖。

如果拍攝的主題,是一段長時間動線的一部份,可以從空鏡頭等待主題人物進入畫面後,才跟著移動;要結束時,逐漸減慢,讓主題離開畫面,如此可以使主題人物有進場和出場的交待,適合做轉接到其他的場景之用。

不過其進出的方向,是前後轉接的重要因素,注意盡量不要發生反向的錯誤。

運鏡型式

TRACKING橫向推動

TRACKING是指橫向推動的攝影,拍攝時最好由停止漸漸起動,結尾時先慢慢停止,待主題靜止後再關機,儘量避免先推動、後開機,或先切斷才停車的拍法,以免不好剪接。

TRACKING可以加強場景的寬度,也可以帶動主觀感。

拍攝最好從主體的斜前方拍攝半側面行進,避免以90度地向正側面拍攝,因為正側面容易造成人物互相重疊,看不見彼此表情的情形。

廣大的場景有平行造型的生產線,或鏡頭前方有橫列的前景時,容易產生深度變化的效果。

在前進中的火車或巴士上,向窗外拍攝也是TRACKING的一種,但是左面窗外的風景和右面窗外的風景,避免直接相連,要借助車內人物的表情,或中間方向的鏡頭來轉接。反向的TRACKING直接相連,會造成畫面忽來忽去的錯愕感覺。

DOLLY

DOLLY IN是在小軌道上向著目標物推進,此時焦距會逐漸改變,需要隨時調整。由於它會產生主觀的引導力,逼迫觀眾走向現場,具有很大的強調功能。對於鏡頭下的山谷或鏡頭以上的人物描寫,愈推進則變化愈大,高處的更為仰角,低處的更為深遠。

DOLLY OUT是以攝影機面對著主題,越拉越遠的拍法,與DOLLY IN相同。專業上是採用軌道和推車,也有運用滑輪、汽車、甚至火車來拍攝。由於越離越遠,等於帶動觀眾離開現場,由局部而看到全景,所以經常被用來做為收場,或整部影片結束時的鏡頭。

ZOOM和DOLLY最大的不同,是景物之間的透視變化,以及對於觀眾的帶動性。

ZOOM相當於放大給觀眾看,是看見而不是進入,景物之間只是平面的伸縮,而沒有改變相關位置。

DOLLY則是因為視角不斷的改變,原來互相遮擋的物體,會逐漸散開,如果推向狹窄的門窗,原來未能看見的部分,到了窗前門外就豁然開朗,這一點在ZOOM時是做不到的。

CRANE升降

CRANE UP是指升降機將攝影機由低處一邊拍一邊向上抬高,變成由高處俯看的拍法。同時也表現出從地面離開,到廣大的鳥瞰景觀。

它的結尾多半用來介紹廣大的地面關係,說明工程建設、草原、山谷的全貌;也能夠產生由現實世界離開的感覺,使觀眾的視線從局部主體伸向地平線。

在人群中徒手持機攝影,如果遇到外人遮擋鏡頭時,由低處將機器舉高過頭來搶拍,也算是CRANE UP。

CRANE DOWN是由高處先拍攝,再逐漸降低到地面,除了可以先介紹高處的景觀,也可以逐步引導觀眾,進入主題人物的視線高度,特別是當俯角到仰角之間有前景、樹枝、建築物、路燈、路牌等等,帶有情境含意的景物,可以襯托出現場的氣氛,產生暗示的功能。

在俯角到仰角的變化中,也可以改變人物角色的地位,做為開場的引導也很適合。

ARC弧形繞拍

ARC的弧形動作,可以拍出優美的動感,並且拍出正反兩面的景物。

ARC是以弧形的軌道和推車或滑輪,將攝影機圍繞著主題,做弧形的繞拍。它的特色是以被拍攝的物體為中心,同時因為繞拍的緣故,先後看見了正反兩方的角度,如有兩人以上的討論或跳舞,連續的繞拍使觀眾被連續引導著觀看,無形中從不同的兩邊,先後看清楚人物的關係,向背也就隨著改變,地位的重要性也會對調過來。

運用ARC可以從外圍來介紹一個三度空間景物各面的造型,特別是雕塑藝術品或介紹音樂演奏的影片,都因為ARC的弧形動作而有韻律感。

 

跟拍

跟拍的型式

用PANNING來跟拍主題人物的行動,是由定點來搖攝,機身並不移動,人物由遠而近時,是由半側面轉為側面之後變成側背面,人物由小而大,到鏡頭前的時候會比較快,走過鏡頭中線以後,會成為背面而不再看見表情,且愈走愈小,遲遲不會出鏡。

用TRACKING跟拍,在主題出現以後,與他保持固定的距離,而平行的橫向移動;這樣可以一邊行進,一邊拍攝主體的行動與表情,同時產生跟隨主體共同前進的動感。人物在畫面中可以長時間保持在一定的大小,也比較不會失去焦距。

如果所拍畫面為人物的正側面,則移動的背景多半是人物身後的景觀,坐在遊覽車上由車內向車窗外拍攝風景,感覺也很接近。

這種拍法很適用於行進中的戲劇對話,讓觀眾也有隨同行進的感覺,同時對場景產生立體的、深度的移動效果。

用ZOOM跟拍,ZOOM鏡頭除了對主題進行伸縮收放的功能之外,如果配合了人物的運動而反向操作ZOOM,則可把主角人物保持在一個固定的大小範圍內,很適合用來介紹並肩前進的人物懇切的談話。

多半是人物在遠處時,用ZOOM鏡頭將之放大,當人物愈走愈接近鏡頭時,身體慢慢擴大,而攝影師則反轉ZOOM環,讓人物反向縮小,讓人物不至於很快的放大,就可以一直保持著固定大小來拍攝並肩行進的影像。

在人物背身離去愈來愈小時,也可以利用ZOOM鏡頭逐步放大,而感覺長時間不會縮小,因而人物在畫面一直佔有相當的份量,動作手勢也一直清楚。

這種拍法需要注意焦距的精準度,最好能配合攝影助理隨時調整焦距,以免走近和走遠時畫面模糊。

跟拍的出入鏡問題

跟拍攝影最容易發生的問題,就是人物的出入鏡錯誤。

用PANNING跟拍時,在頭尾之間,讓人物自外界走進來,結尾時讓人物走出畫面外,除了做為場景之間的轉變以外,最重要的是節省了人物走動時間的過程。

但上下兩個畫面之間,進出鏡的方向要能連貫,第一個鏡頭如果是由右向左入鏡,下一個鏡頭最好也從同一邊走入畫面,最多只能採用中間正前方向的畫面來相連接。

如果先看見人物由右而左出鏡,下一個鏡頭卻拍攝由左方入鏡的畫面,就立刻感覺到動線相反的方向,好像人物過去又回來了。

要保持兩個鏡頭或一段動作之間的統一性,最好在拍攝時預先觀察位置,攝影師與主角人物之間的方向不要拍攝錯誤,以免讓人對空間關係產生混淆。

入鏡、出鏡在拍攝時,應儘量拍得完全,比較方便剪接,剪接時可以切頭去尾,而做緊密的連結,也可以因為人物的進出而把不同的空間場景連貫起來。

跟拍的注意要點

跟拍攝影的主角人物是很重要的,沒有介紹主角人物而鏡頭自行移動的話,就會令人起疑。

攝影機在行動間錄製,對於觀眾而言是很強而有力的敘述,讓人產生跟隨關心的感覺。大多數是先拍攝主角人物或車輛的介紹,隨後由人物的移動位置來拍攝他所看見的動態畫面,像直昇機上的攝影、汽車在公路上奔馳等動感強烈的場合,都有很好效果。

可是攝影不能沒有目標,畫面找不到構圖的中心點而任意移動攝影的話,會使人產生漫無目的、不知何去何從的茫然感。此外由於移動的攝影會產生主觀的動向感覺,如果沒有先行介紹主題人物或車輛,一開始在沒有主角的情況下自行移動,觀眾會產生狐疑之感,因而想像出移動者必然是不能曝光、來意不良的陌生人。

這種手法常被戲劇性節目用來模擬兇手或窗外的偷窺人物,製造懸疑、緊張的效果,因此除非故作懸疑,不要忘記先拍出主角人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